close

報紙說,江院長下令拚人民幣離岸中心。

這讓我想到,當年歐洲美元會以倫敦為拆放中心的歷史。所謂的歐洲美元,實際上是指從50年代開始,阿拉伯人把賣石油賺到的美元,存到倫敦的國際銀行所聚集的美元。倫敦那些有頭有臉的國際銀行在收了阿拉伯人一票美元爛頭寸之後,一開始當然也跟台北各家銀行開辦的人民幣優惠存款一樣,實際上利率都壓的低低的。反正阿拉伯人也跟現在的台灣同胞一樣,不太通曉該存款貨幣本國利率的行情(比如人民幣存款在中國大陸利率大概比台灣銀行業的人民幣優惠存款高約3%),或是有的就算知道也沒辦法去美國開戶,所以就只好任倫敦的銀行家宰割了。

不過這生意做久了,連倫敦的銀行也受不了,因為銀行自己並沒有那麼多美元需求,只靠轉存給美國銀行,除了利率不高之外,倫敦銀行自己等於要跳下來承擔美國銀行的信用風險。跟台灣不一樣,美國的銀行自古以來就是可以倒的,如此一核計,自然就不上算了。既然不上算,當然就要想出路囉。這些倫敦銀行家想出來的戲法也不新奇,就是想辦法出借歐洲美元給國際上美國以外,對美元有需求的國家或企業,或是幫這些國家或企業發行美元債券,然後再把債券賣給亞洲貪官或是非洲軍閥。於是倫敦才會變成美國境外最大的美元拆放中心,LIBOR(倫敦銀行間美元拆放利率)甚至成了最重要的美元利率指標了。

跟歐洲美元不同的是,現在的台北的人民幣,並不是由什麼日本人、韓國人或是港仔,把賺到的人民幣存到台北的銀行而來的,而是台灣同胞拿他們22K月薪賺來的新台幣,一塊一塊到銀行換出來的。

前述兩種狀況唯一相同之處,就是貨幣持有者都要對該貸幣的信用和價格風險自負。簡單來說,前者要是美元倒了,大概只有阿拉伯酋長、亞洲貪官或是非洲軍閥會賠到錢,英國的政府和人民應該還是會活的好好的;後者要是人民幣掛了,那台灣政府、銀行和人民可就要一齊承擔囉。

老馬政府看起來很統派,我想大家大概都知道。他們要搞統,其實只要台灣人民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只是做官做事能不能實在一點?不要老是在那邊重名務虛?就拚人民幣離岸中心這事來說,如果不怕風險過於集中這個最重要的考慮,按照台北搞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這種作法,亞洲那些比台灣有錢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甚至新加坡,都可以輕易辦到,因為只要人民願意拿日幣、韓圜或星幣出來換就有了,實在不用政府費心去拼。

真正要搞XX金融中心,重點並不只是在有錢而已,而是要有國際交易安排經驗和配銷的管道。簡單來說,就要像倫敦一樣,是要對四方人做四方來的生意。倫敦的白人銀行家的角色基本上只是牽猴仔,用文雅一點的話來說就是Arrange Deals而已。來存美元的是阿拉伯酋長,借錢的可能是印度公司,買歐洲美元債券的可能是亞洲貪官或非洲軍閥。哪天美國又來一次1929年大蕭條,美元大貶,企業破產,反正是你阿拉伯人、亞洲人和非洲人負擔風險,跟高貴的英國人無關。

反觀台北人民幣離岸中心,不但從源頭到出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台灣銀行和台灣人民,連中間那塊唯一可以賺點牽猴費的Deal Arrager,搞不好都還要去找香港或新加坡的外資投行代勞哩。哪天要是人民幣一垮(當然啦,現在台灣人是相信"祖國"不會垮的),傾家蕩產應該不會是日本人、韓國人或港仔吧?因為他們從來都沒來玩台北人民幣離岸中心;更不會是香港或新加坡的外資投行囉!因為他們只是收顧問費,建議台灣人投資,自己是不投資的。哪會賠錢的是誰?當然只有台灣這些人囉。

台灣從70年代發跡開始,各種投資泡沫見識多了,自然也不差這一件啦,套句老馬的名言:習慣就好。

arrow
arrow

    艾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