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幾集Mike Judge導演的矽谷之後,對Peter Thiel(彼得泰爾)這位投過PayPal和臉書,矽谷最著名的創投投資家,感到蠻有興趣的。

彼得其實是在加州長大的德國人,under在Standford是念20世紀哲學,完全是個文科。然後就進了史丹佛法學院,所以原來是個律師。他在著名大所蘇利文幹了一年之後,大概很不喜歡律師生涯,所以就跳槽去瑞士信貸做衍生性商品交易員,幹滿3年之後,就出來自己搞創投了。

彼得最著名的論調是,鄙視所謂的「增強競爭力」,他來台演說時,更曾經為此做註腳說,那麼喜歡競爭,倒不如到101去開家餐廳。然後強調只有壟斷才能賺大錢。

彼得這種說法其實很對,不管是他投的或是巴菲特投的標的,能賺大錢的,幾乎都是對市場有一定程度壟斷力的公司,如PayPal、臉書或是可口可樂,莫不如此。

反觀台灣那些什麼金控、3C電子代工業之類的,幾乎每家老闆的經營方式、市場地位和員工的制約思考,大概都是活在如何增加競爭力的生活哲學中,所以公司其實也賺不了什麼大錢。

然後這又讓我想到律師這一行,認識的道長莫不競競業業,不時在增加自己的本質學能,可見律師這一行更是典型的完全競爭,所以當律師想要賺到大錢,真的是如鳳毛麟角。難怪聰明又目光如炬如彼得者,律師只幹了一年就立刻轉行了。

台灣最糟糕的其實是在金融投資業,監理政策和立法意旨永遠只相信資本,而不相信專業和創新。所以在美國獲利最高的行業如創投和對沖基金,在台灣是不可能出現的,在我們這邊所謂的投資業,永遠就是只想賺你手續費和管理費的金控和理專而已。

arrow
arrow

    艾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