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也沒什麼,全世界的基金產業,差不多也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上與精緻度上的差別而已。」我說。

「那照你這樣說,操的好的不想幹,操不好的幹不下去,那基金都是誰在操的呢?」律師懷疑問道。

「你說的沒錯,資深的基金經理人不是沒有,不過大部分真的是做了3年研究員之後,開始幹基金經理人的小夥子或小妮子在操的最多。」我解釋道。

「不會吧!難道基金公司沒想過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嗎?」律師問。

「以一個基金經理人被撤換的平均期間為1~2年的時間算來,基金大部分時間真的是小朋友在操的時候多。」我說,「也就是因為賭博會贏的人實在不是很多,所以國外的基金公司很早就發展出一套所謂的『投資策略』,使他們公司旗下的基金,就算經理人換的跟走馬燈一樣,還是能『維持穩定績效』。」

「那是什麼策略?這麼利害。」律師問道。

「江湖一點訣,說破了一文不值。」我說,「那就是所謂的『指數指標(Index Benchmark)投資法』。大概幾十年前,一些大的股票經紀商像摩根士丹利,就開始在世界各個股市,找出表該國主要產業及各產業的龍頭股,再加上一些新興的小型成長股,組成代表該國股市的摩根士丹利指數(MSCI),像所謂的『摩台指』就是這樣編撰出來的。基金業者馬上就發現,只要他們旗下的基金績效不要比相對應的MSCI指數差的話,就算客戶還是賠錢,他們都還可以辯稱他們的基金操作優於指標(Bechmark)。市場大跌,連投資大摩股都會賠錢,我操得比大摩指數好,你怎麼能怪我呢?」「那怎麼樣投資,績效才能不比大摩指數差呢?」我補充道,「聰明的基金公司跟基金經理人,立刻就想出了好方法,那就是只要你買的每支股票的比重和大摩指數一樣,那你的基金績效自然不會比大摩指數差。換句話說,就是將基金複製成指數的資產組合。這就是所謂的『執行既定投資策略,維持一定績效』的秘訣所在。」

「不可能會如此吧?那不是等於閉著眼睛照抄嗎?」律師說。

「怎麼不可能。只是程度的差異而已。有些公司可能是因為不太相信經理人的選股能力,也可能是旗下沒有很傑出的經理人,這種『策略』就可能會被執行的更徹底一些。一支基金的持股,可能百分之40~70%幾乎全是摩指的主要成份股。基金經理人可以自由選股的空間就很小了。」我說。

「那經理人不是很好幹嗎?」律師問。

「沒錯。尤其是在選股範圍有限的新興市場基金或題材式基金,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你有興趣去看這些基金,不管是那一家基金公司操作的,他們的主要持股其實沒有差很多,反正要漲一齊漲,要跌一齊跌,大家都對客戶有交代就行了。」我說,「也就是因為這種『文抄公投資法』實在是沒什麼附加價值,使得大部分的基金績效都是與指標相當或略低於指標,每年還要照樣收你1.5~2%的經理費,因此,也逐漸招致精明投資人的不滿。於是市場開始出現所謂的「模擬指數基金」,所謂的ETF即是屬於這類的基金,它是用電腦及衍生性商品合成作出跟指數表現相近的基金。由於它純粹是依據電腦系統運算結果去調整部位而來的,所以經理費可以很低,而績效卻可與指數指標相當,因此在投資界愈來愈風行。學院派寫的那本著名的的投資書-『華爾街漫步』,就曾大力推薦投資『指數型基金』。在台灣股市掛牌交易的『台灣50』(代號0050)也是屬於同類型的基金。像最近兩個月台股大漲,你去買台灣50可能比去買大部分的台股基金賺的更多。因為這一波漲幅主要在拉抬權值股,0050的績效自然好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迪 的頭像
    艾迪

    艾迪律師的投資和法律兩個世界

    艾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