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奇美光電把契約工裁了幾千人,上了頭條新聞。奇美光電的創辦人許文龍表示,自己沒能力把奇美電經營好,讓很多人面臨失業,他感到很痛苦,並為此感到抱歉。

其實面板這一行,就跟DRAM一樣,就算是傾全國之財力去搞、加上在中國廣為建廠降低成本和管理階層都具有世界級視野,也大概都是註定要賠錢的行業

記得以前工作上需要,曾對DRAM行業做未來5年現金流量(CASH FLOW)的分析,我用EXCEL表建出一個可以根據每顆DRAM的報價多少美金,就算出公司未來5年的資本支出、毛利、營收和EPS的巨集工作表(Worksheet)。

結果發現了這一行有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營收/資本支出的比例非常之低,一般大概介於1.1~1.2之間。這其中代表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每年想產生120萬營收的話,那至少就要再投資100萬進去。這樣一來,DRAM這一行就成了吃錢的大怪獸。因為如果你想繼續玩下去,就得一直砸錢,要不然最後可能連營收都沒有了。

更不幸的是,幾乎所有DRAM的業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因此只要消費端的景氣一差,或是最大生產者韓國三星開始殺價,幾乎所有業者就就只有賠錢的份,差異只在於良率低的人是大賠與良率高的人是小賠而已。在一次通常5~7年的景氣循環裡,DRAM價格會真正出現緊俏的時候可能只能持續1~2年,而生產業者的好光景也就是這兩年而已,在其他的年度裡,則幾乎都是賠錢或是打平(Break Even)而已

這種投資大、風險高的爛生意,在重視股票ROE的歐美市場,自然乏人問津。這也是為什麼DRAM技術最早從美國發展,而之後的主要生產基地卻一路由歐美轉進到日本,最後到台、韓的原因。

宏碁在早期懞懞懂懂醉心於高科技的時代,也曾跟掌握DRAM生產技術的德州儀器合作搞了一家生產DRAM的公司-德碁半導體。結果出技術的德州儀器每年坐收高額的權利金,自然立於不敗之地,而要背所有的資本支出和負債的宏碁卻在搞了幾年之後,以慘賠數百億出場。自此一役,施振榮先生痛定思痛,再也不搞大資本的科技生產事業了,轉而經營品牌,終於在歐洲闖出一片天。

面板與DRAM雖屬不同技術的不同行業,但在高資本支出、相對低營收和價格接受者這幾項特性上卻是完全相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掌握LCD關鍵技術,獨步全球的日本,自己不太投資面板廠,卻反而都是以技術合作的方式讓台、韓去籌資蓋廠的真正原因。

外資在評價奇美和友達時,就常以前者係以技術領先取勝,後者則以成本壓縮見長,因此在好的年代,奇美或可以較佳的技術取得優勢,但在壞年冬時就會輸友達甚多

許桑的奇美光電一向是被視為「綠色」企業,去中國的時間其實算晚了。他有一次為奇美去中國的原因做解釋說:競爭對手早去好幾年了,他不去成本比人家就是高那麼多,沒辦法對得起股東。所以相較之下,奇美在成本優勢上還是一直趕不上友達。

之後奇美被中國當成打擊重點,把老歐吉尚逼得退位了,還不肯放過他。最後還押著他發表那篇著名的打擊綠營的文章,這且是後話了。

許桑是我很尊敬的台灣老一輩的生意人,因為他代表的是台灣舊時代的厚道。他經營生產壓克力原料ABS的奇美實業,幾乎從不借錢,有利潤就分享給客戶跟員工,所以被稱為是「幸福的企業」。如今垂暮之年,先是因為政治立場,被逼退位;後則因為金融海嘯的不景氣,被迫裁員。看到許桑出來道歉,我其實看到的是做為台灣生意人的悲哀,有時陣是A九壓死囝,嘸地講。

台灣的「高科技」在我看起來,其實頗難經營。我向來對台灣科技業的分類是分成「看不懂」和「看得懂」兩種。所謂「看不懂」的典型代表就是像葉素菲搞的博達那種公司,不但對它的產品什麼砷化鎵的看不懂,就算對他們的財報也還是看不懂。記得之前的工作有幫公司看很多出來找錢的投資案,最多的就是這一類看不懂的公司。還好這些投資案的最後的下場都是被扔到垃圾桶裡,要不然市場上肯定會有更多家像博達那樣的公司上市。

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看過任何一家「看不懂」的上市科技公司是真正賺錢而不搞騙局的

至於「看得懂」的公司又分成兩類,一類是拚硬仔、不太容易賺錢的公司,比如之前所提的DRAM業和面板廠都是,另一類則是會賺錢,可是股價太高的公司,比如宏達電和聯發科是也。所以大家常在報紙、電視,看到、聽到的台灣科技島的論調,卻一向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也因此,證券板最常出現的那些「科技公司」也幾乎都是我最沒興趣的投資標的。

投資「科技」股票或基金賠錢的朋友,其實也不用太傷心,因為台灣最有能力的幾位生意人,像許文龍、王永慶、高清愿,甚至是施振榮(因為我把宏碁歸類為品牌經營業類)也跟你一樣,都沒有在所謂的「高科技」投資上賺過什麼大錢。

高科技其實比較像一個夢想,有做過了,也就了無遺憾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迪 的頭像
    艾迪

    艾迪律師的投資和法律兩個世界

    艾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